由“大埔”之“埔”看地名異讀及其命名理據
江西地名研究
关注我们,获取更多地名资讯
关注
内容提要: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的“埔”字,許多人以爲與“黄埔”的“埔”同音。事實上,它應該讀bù,而非pǔ。通過考察與其同源共聲旁的字,可發現,從“甫”之字,意義通常跟“大”和“平展”有關。“埔”有寬闊平坦之義,用作地名指寬闊平坦之地,是方言記音字,爲客家地區和閩方言區的一個地名常用字,常和浦、蒲、圃、步、布、埠等混用。
關鍵詞:大埔;埔;大;平展
一、“埔”作爲地名的異讀
廣東省“大埔縣”之“埔”很多人讀爲“pǔ”,連進入鐵路客服官網,進行車票查詢“簡碼”輸入時也用“dp”才會顯示。顯然,設計者認爲此處“埔”讀爲pǔ,但事實上,其讀音是bù。2006年6月,廣東省梅州市連降暴雨,各地媒體對大埔災區進行報道時,無論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各地方電視臺、電臺,許多播音員將“埔”誤讀pǔ。
“埔”作爲地名,有兩個讀音。一個是大家熟悉的pǔ。如因黄埔軍校而出名的廣東珠江口“黄埔”,臺灣南投縣的“東埔”,福建古田的“鳳埔”。另一個就是作爲廣東省梅州市轄區的“大埔縣”,讀作bù。《漢語大詞典》在“埔”字的bù讀音下注解爲:地名用字,大埔縣,在廣東省東北。《現代漢語詞典》也有類似表述。其實,叫“大埔”的地方,不止這一處,臺灣臺南“大埔”鄉,素有“水邊的大平地”之稱。香港“大埔”,宋時已形成村落,明時有“大埔”舊墟。
二、“埔”音義探源
“埔”作爲地名出現,最早文獻記録在五代宋元時期。但明清以前的字書、辭書均未收此字。《匯音寶鑒》裏記音爲上平聲,舉例“草埔,墓埔”。成書於明末清初,記載清初粤語語音的韻書《分韻撮要》中收録了“埔”的兩個音:“滂母,孤韻,陰平,地之平坦也;幫母,孤韻,陰上,場埔。”證明明末清初“埔”就已經有兩個讀音。“埔”命名基本上在廣東、福建、港臺等客家地區和閩方言中。李如龍《漢語地名學論稿》指出:“閩方言最有方言特色的通名有……埔bū,指較爲平坦的空地。55個縣市資料中有草埔、前埔、埔頭、埔上等地名1115處。”如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的“埔寨”,福建漳平市菁城鎮北的“西埔”。臺灣有一種樹木叫“埔柿”,臺灣有個民族叫“平埔族”,還有“埔田”、“埔稻”等説法。李榮主編《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》收:“埔(田)”條,爲東莞方言,指“面積較大塊的平坦的田”。還有“埔粙”,爲厦門方言,指“旱稻”,“種在旱地裏的稻,抗旱能力比水稻强”。在閩粤方音裏無論是“黄埔軍校”的“埔”還是“大埔”的“埔”都讀陰平bū。
“埔”,《漢字圖解字典》:“
“圃”《大詞典》釋義爲:“種植蔬菜、花果或苗木的園地。”《説文·囗部》:“圃,種菜曰圃。从口,甫聲。”“圃”、“甫”相通。《詩·小雅·車攻》“東有甫草,駕言行狩”,鄭箋:“甫草者,甫田之草也。鄭有圃田,今開封府中牟縣西,圃田澤是也。”
“浦”亦與“平”義相涉。清周壽昌《漢書注校補》卷二十五“荔浦有荔平關”條:“壽昌案,《水經·漓水注》云:瀨水又東南流入於荔浦縣,注於瀨溪,又注於漓水,漓水之上有關,是蓋與郡治俱有關,俱爲漓水所過,在郡則名之漓水,在荔浦則名之荔平也。”這裏“荔浦”名“荔平”,“浦”、“平”相通。
“蒲”與“平展”義有關。《書·顧命》:“西序東向,敷重厎席。”孔傳:“厎,蒻蘋。”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:“厎,青蒲也。”《説文通訓定聲·履部》“厎”字:“青蒲爲席,柔滑而平也。”可見,“厎”有“柔滑而平”義。又《釋名疏證·釋床帳》“蒲平,以蒲作之其體平也”,注:“今本作‘蒲草’也,誤。據《太平御覽》引改。《説文》云:蒻蒲子,可以爲平席。鄭注《禮記·閑傳》云:芐,今之蒲蘋也。鄭又注《周禮·車僕》云:故書‘蘋’作‘平’,則平、蘋古今字,此作‘蒲平’極是。”
而“莆”作爲草,地下生匍匐莖,葉片平展。作地名時和“蒲”相通,江西德安舊稱“蒲塘”又稱“莆塘”。《水經注集釋訂訛》卷三“山在莆城西南三十餘里”,注:“朱本云:莆城當作蒲城。”宋李俊甫《莆陽比事》卷七“縣舊以田多生蒲,故曰莆田,《風物賦》云‘擢瑞蒲於田畝’,記其舊也”,注:“舊志按:《楚辭·天問》云‘莆萍是營’,王逸云‘萍蒲之地’,補注云‘莆即蒲字,蒲水草可作席’,黄長睿云‘莆古蒲字’。”
因此,“蒲”、“莆”“浦”“圃”都與“平展”義有關。此外,與“平展”義有關的還有後來同樣常作地名的“鋪”。“鋪”,滂母,魚部字。最初由“鋪”引申而來,《詩·大雅·常武》:“鋪敦淮濆。”唐陸德明音義:“鋪……陳也,韓詩作敷。”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“鋪時繹思’,唐孔穎達正義:“鋪,布也。”《廣雅·釋詁二》:“鋪,陳也。”《廣雅·釋詁三》:“鋪,布也。”王力《同源字典》認爲“鋪”、“布”同源,皆有“平展”義。而其後引申爲店鋪的“鋪”,元熊忠《古今韻會舉要·去遇》:“鋪,賈肆也。”《正字通·金部》:“鋪,俗作鋪。《資暇集》:‘市肆中筐筥等鱗次其物以粥者,曰星貨鋪,言羅列繁密如星。’今呼星火鋪,非。”可見,店鋪是貨物攤開羅列,亦跟“平展”義有關。
“埔”還和“布”相通。中藥裏有“獨葉埔姜”,潮汕地區稱爲埔羌、布荆、蔓荆子等。康熙《臺灣府志》卷四《木之屬》“埔荆”注:“俗呼‘埔姜’。”這裏“埔”、“布”同。
綜上,從“甫”之字,多有“寬闊、平展”義。而“埔”亦從“甫”。楊纘烈《邑名音義考》云:“蓋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;呼平曠高原僅宜果瓜蔬麻者曰埔。……埔者俗音俗字,字書尚未補收者也……。茶山之麓,彌望平原,無慮數十百頃地,總呼曰埔。埔固坱莽矣哉。”楊氏所本應有據,此處,楊氏所説“呼平曠高原僅宜果瓜蔬麻者曰埔”,説明“埔”在方言俗語中和“圃”通用,“埔固坱莽矣哉”,“埔“顯然有“寬闊”義。
可見,“埔”作爲地名指“地之平坦者”,方言讀陰平,由於最終發展爲和“鋪”一樣,作爲地名,正如王力先生《同源字典》所言,是“由於時間的間隔,破讀形成的異讀”,在普通話裏約定俗成讀去聲。
字混用的結果導致“埔”讀“pǔ”。“黄埔”古亦稱鳳浦,位於珠江口,與水有關,正字應爲“黄浦”,方志裏有“船泊黄埔港”,“分防黄埔泛”,福建有漳浦縣黄埔村,這些都應是“浦”爲正字例證。其實,“埔”、“布”、“圃”不僅詞義相通,且指代地名,經常和“步”、“浦”、“埠”混用。元陳桱《通鑑續編》卷二十四:“三月,文天祥會兵次於麗江浦。”《大清一統志》卷四百四十五(嘉慶)“龍津水”條下注有:“在海豐縣東一裏,源出銀瓶山,南流至小金籠山下,左合赤岸溪,又西南右合液水,是爲三江。又西南至大金籠山西入海,曰長沙海口,亦曰麗江埔。宋景炎二年,文天祥走惠州,收兵出海豐,次於麗江口是也。”這裏兩條材料説的是同一件事,《通鑑續編》裏“麗江浦”在《大清一統志》記録爲“麗江埔”。
在我國史籍中,漢朝稱柬埔寨爲“扶南”,元代稱“甘孛智”或“澉浦只”。明萬歷後,始稱“柬埔寨”。浦、埔混用。
《中華大字典》:“埔,讀如浦。”意思是“水邊停船處”,實際上用同“浦”。表水邊的“浦”後來又作“步”。前面提到香港“大埔”據稱原爲“大步”,因其地方偏僻常有老虎出没,故路人常要大步快行而得名。酈道元《水經注·贛水》:“贛水北出,際西北歷度支步,是晉度支校尉立府處。步,即水渚也。”“贛水又東北逕王步,步側有城,云是孫奮爲齊王鎮此城之,今謂之王步,蓋齊王之渚步也。”唐柳宗元《永州鐵爐步志》:“江之滸,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。永州北郭有步,曰鐵爐步。”另外,“埠”也有此義,字又作“埗”。如“埔頭”,指碼頭、交通便利的商業城市。清王韜《歐洲各都民數》:“四海之内徧設埔頭,歐洲人足跡徧於天下。”清王韜《宜索歸澳門議》:“葡人遂立埔頭於香山縣之濠鏡,此萬歷七年間事也。”此處的“埔”,也相當於“埠”。
所以,因“埔”、“浦”歷史上曾混用,所以,導致“埔”有讀音爲pǔ的,如福建的鳳埔、東埔、雀埔村,雖然和“大埔”同作爲地名,但因其歷史長遠,受“浦”的影響,也都讀“pǔ”。因此,“埔”作爲閩粤地名本當讀“bù”,因與“浦”的混用,造成“埔”的兩個音變。這屬於歷史遺留的原因造成的,這在其他地名中也有體現,如大厦的shà,作爲地名讀“xià”,厦門,出名且大家都已經接受,而“埔”的兩個讀音做地名,大家不太熟悉所以造成了誤讀,這也是漢字讀音規範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三、“大埔”得名原因
大埔是廣東省梅州市轄縣。縣内居民主要爲客家人,“大埔”明時置縣,《大埔縣志》載:“明嘉靖五年(1526),分饒平縣的清遠
一是以大埔村得名。《明史·地理》載:“大埔,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,析
二是清乾隆九年(1744)《大埔縣志》載楊纘烈《邑名音義考》云:“邑曷爲以大埔名?蓋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;呼平曠高原僅宜果瓜蔬麻者曰埔。……埔者俗音俗字,字書尚未補收者也……。茶山之麓,彌望平原,無慮數十百頃地,總呼曰埔。埔固坱莽矣哉。大埔之名,俗所由稱也。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。”
“大埔”命名應與“埔”意義發展有關。
四、小結
“埔”和“浦”、“莆”、“蒲”、“鋪”等皆從“甫”聲,有“大”、“平展”義。莆、浦、步、埠、鋪、埔等作地名經常通用,當是爲了記録同一個音的不同表現形式。他們在一個時期混用,這種混用應該是詞類聚群分的結果,正如王念孫《廣雅疏證·自序》所説:“竊以訓詁之旨本於聲音,故有聲同字異,聲近義同。雖或類聚群分,實亦同條共貫。”“埔”最初應是方言俗字,進入文獻記録的時間較晚,五代宋元時才有文獻記録,作爲地名均出現在客家和閩方言地區,由於文化重心的南移和詞彙指向明確性的要求,使用了“埔”這個俗字,目的是與表示和水相關的“浦”區分。南方多水多山,人們比較重視大而平、適合農耕和居住的地方。“埔”的發展,正如蔣紹愚先生在《古漢語詞彙綱要》裏所説:“詞彙意義又不同於邏輯概念,它具有社會性、經驗性、民族性等特征。”“埔”這個作爲有地域性特點的俗語詞,最初進入通語時,常與“浦”、“圃”、“埠”混用,後來發生分化,與水有關的地名用“浦”,與土有關的用“埔”,指種菜、種樹的地方用“圃”,跟碼頭有關的用“埠”。也正因爲有了這些歷時的沾染,使得今天的“埔”有了兩個讀音。
文章作者:徐凌 孫尊章
文章来源:《漢語史學報》
2019年6月 第20輯
选稿:地名研究小组
编辑:刘家瑶
校对:黄海红
责任编辑:吴泓伶
(欢迎转载,合作及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:hhhG11,
或于公众号后台留言,我们会及时与您联系,谢谢!)
往期精彩推送
微信扫码加入
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
QQ扫码加入
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
欢迎来稿!欢迎交流!
转载请注明来源:“江西地名研究”微信公众号